原標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深圳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環境監測機構復工復產工作指引》的通知
2020-02-27 10:21 來源:深圳政府在線
各環境監測機構: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環境監測機構復工復產疫情防控工作,全面防范企業人員感染,保障員工身體健康,保障市政基礎設施正常運轉,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堅戰,我局組織編制了《深圳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環境監測機構復工復產工作指引》,現印發給各單位,請遵照執行。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
2020年2月26日
附件:
深圳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環境監測機構復工復產工作指引
為規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環境監測機構復工復產管理,做好現場監測、實驗室分析、內務管理等工作,特制定本指引。
一、防控目標
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保證環境監測機構生產安全和員工身體健康,防止疫情擴散。同時指導環境監測機構正常開展環境監測活動, 保障全市環境安全及排污單位達標排放。
二、防控重點
加強環境監測全過程防控,重點對采樣現場、實驗室進行安全防護。采樣人員全程佩戴防護用品,對采樣設備和車輛進行消毒,實驗室保持環境清潔和空氣流通,防止二次污染和疫情擴散。
三、防控制度
(一)成立工作組。各單位應落實專人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組,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和環境監測機構安全防疫主體責任,制定復工復產方案和發生疫情后相關預案,全面落實單位人員的健康監測和新冠肺炎防控。復工復產后通過電話、傳真等方式告知我市環境監測行業協會。
(二)疫情報告制度。各機構要指定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報告本單位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發現發燒、咳嗽、乏力等癥狀人員隨時報告,并立即采取隔離措施,致電“120”專線或就地聯系醫療部門協助轉移人員就診和單位防疫消毒。
(三)封閉管理制度。各單位辦公區域和實驗室實施全封閉式管理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所有返深人員應根據省、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居家觀察期滿且無相關癥狀的情況下方可返崗。
(四)篩查登記制度。對進出車輛及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同時詢問并登記既往旅行史及接觸史。安保人員需正確佩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護。體溫≥37.3℃或存在其它可疑癥狀者,不得進入:如是14天內從疫區來深人員,通知120急救車將病人轉運到定點收治醫院;如屬其他地區來深人員,勸導其到就近發熱門診醫院就診。
(五)防疫工作應急預案制度。要提前研判掌握本單位疫情防控狀況,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合理確定人員排班,做好口罩、測溫設備、消毒酒精、洗手液、消殺藥品等防疫物資的采購儲備和分配、管理工作,做好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準備。
四、物資配備
(一)環境監測機構準備必需的應急監測物質,購置防護服、防毒面具、一次性鞋套、手套、余氯測定儀等相關便攜設備、快速測試包,確保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辦公區域和人員防控物資儲備,購置體溫探測儀、消毒水、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資,保證員工配備相應防護物資。
五、內務管理
(一)提前摸底,關口前移。提前對員工摸底調查,了解抵粵務工人員近14天內行程,有無到疫情高發地,有無接觸新冠肺炎病例、疑似病例。對返崗人員數量、計劃出行時間等情況進行統計,做好上崗時間、健康監測、防疫物資等銜接工作。
(二)嚴格落實健康檢查和健康登記。設立健康管理員,負責收集單位員工健康狀況,按規定向衛生健康部門報告員工健康狀況。指導員工需嚴格按市政府要求,通過“i深圳”如實填報個人信息,并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疫情防控監督檢查,出現發熱、咳嗽等疑似新冠肺炎癥狀的員工應立即到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無需留院觀察者,應在用人單位設立的特別觀察區/點觀察,或在深有自住房的可進行居家醫學隔離,直至癥狀消失。
(三)食堂進餐時,采用分餐進食,避免人員密集。餐廳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進行消毒。餐具用品須高溫消毒。操作間保持清潔干燥,嚴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類生食。建議營養配餐,清淡適口。員工用餐時,應按順序就坐用餐,全部朝一個方向就坐。
(四)每日對門廳、樓道、會議室、電梯、樓梯、衛生間等公共部位進行消毒,盡量使用噴霧消毒。每個區域使用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
(五)單位內公共區域設置口罩專用回收箱,員工需將佩戴過口罩廢棄到專用回收箱內,工廠對口罩回收箱實施定時消毒,委托環衛專業單位運送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處置。
六、監測過程防控
(一)采樣現場
1.市第三人民醫院、禾正醫院、發熱門診、益盛環保公司等高風險現場采樣防護要求
采樣前,監測采樣人員確保人員健康,皮膚有破損者,不得參加采樣及分析工作。對采樣和監測的儀器設備及車輛做好性能檢驗和消毒防范工作。車輛行駛期間應注意定時打開車窗通風。
采樣中,采樣人員應自覺遵守待測機構關于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各項管理要求,全程記錄行動軌跡與密切接觸者,禁止到與采樣無關的場所活動。防護要求應達到衛生健康部門規定的一級防護要求,注意保護手套、防護服等用品的安全性,防止防護用品破損帶來感染風險。進入現場人員應相互檢查,確認防護到位。
采樣完成后,采樣所用一次性器皿,作為醫療廢物,統一收集處置。同時對監測用的儀器、器皿等進行嚴格消毒。儀器設備用75%酒精擦拭消毒。各項消毒工作做好后,方可離開監測區域,儀器設備在返回單位入庫前須再進行二次消毒。采樣人員及時更換隔離衣、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對防護靴(一次性鞋套)、護目鏡等進行消毒,更換后的防護用品須收集后進行無害化處置。脫下的防護服、手套、口罩、廢膠帶等一次性物品按照醫療危險廢物處理,將其裝入垃圾袋中(廢液應密封好再入袋),用醫用酒精消殺后用膠帶密封,垃圾袋外部用醫用酒精消殺后用垃圾袋套裝,膠帶密封,投放至就近的醫療廢物專用收集裝置內,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護目鏡等非一次性物品應用75%酒精或1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進行清水沖洗晾干密封保存,專人專用。
2.一般環境及排污單位采樣防護要求
現場監測人員應達到衛生健康部門規定的基本防護要求,佩戴一次性橡膠手套、口罩,勤洗手,必要時佩戴防護眼鏡。廢棄的防護用品、試驗耗材應集中收集并用塑料袋封裝后,帶回單位投放進專用收集桶內,消毒密封后由專業環衛公司運送到生活垃圾焚燒廠焚燒處置。
(二)實驗室
樣品交接應盡量選擇在特定的區域進行,不得在封閉狹小的空間進行。樣品運輸人員和接樣人員應根據當地防疫規定穿戴好相關防護裝備。交接過程中,交接雙方應盡量避免近距離的交流,盡可能采用書面、電話等非直接交流方式。
分析人員在分析涉及醫療機構廢水樣品時全程佩戴個人防護裝備,應至少佩戴口罩、護目鏡及一次性手套等,所有一次性物品均不可二次使用。
實驗室保持環境清潔和消毒。在確保滿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采取通風等方式,保持實驗室空氣流通。分析測試結束后,對實驗室環境、儀器設備、器皿等進行清洗和消毒,剩余樣品做好消毒、無害化處理,防止二次污染。
七、應急措施
(一)本單位發現確診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立即報告轄區衛生防疫部門,由衛生防疫部門安排車輛運送到治療醫院進行治療,相關場所按照衛生防疫部門要求進行消毒防疫,密切接觸人員立刻按照衛生防疫部門要求到附近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隔離觀察,同時通知委托單位與被監測單位。及時發布疫情防控信息,全面加強消毒防疫。
(二)本單位發現與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立即報告轄區衛生防疫部門,由衛生防疫部門安排車輛運送到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進行隔離觀察,同時通知委托單位與被監測單位。密切接觸者除按衛生防疫部門要求觀察或隔離外,應暫停外出采樣。監測機構及時發布疫情防控信息,全面加強消毒防疫。